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青海省党代会: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www.365-588.com XKER.COM 时间:2017-05-04 00:22:33  评论:

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时间在5月下旬左右,目前党代会报告还没出来,下面一起来回顾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青海省党代会: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全文)_www.365-588.com

回顾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四个发展”,奋力夺取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新胜利,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

确定这个主题,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

一、过去的五年新青海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开创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开辟了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境界。

面对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主动作为,赢得了发展的新空间。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准确谋划发展定位,青海在全国资源、生态、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确立三大历史任务,实施七大战略,全省自我发展能力极大增强。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主动争取中央支持,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黄南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国家出台支持青海藏区发展、帮助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和建立对口援青机制等特殊优惠政策,推动兰西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推动我省藏区和东部地区共40个县列入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面对跌宕起伏的复杂经济形势,我们坚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坚持正确路径方法,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加强,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即期需求,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翻番。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1635亿元,总财力突破千亿元,远远超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预期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大台阶。

面对各族群众求富裕奔小康的殷切期待,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提升。每年财政总支出75%左右投入民生领域,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收入大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1.7倍和2倍。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职工养老金水平、新农保覆盖率等一批民生指标走在了西部或全国前列。全省“两基”攻坚目标顺利完成,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成绩斐然,“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在藏区全面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扶贫攻坚卓有成效。

面对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突出矛盾,我们坚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取得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进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绿色发展成果显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顺利推进,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成效显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绿化工作扎实推进,植被和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逐步下降。

面对全国千帆竞渡的发展态势,我们坚持践行青海意识,展示了跨越赶追的新气象。找准差距和优势所在,展开了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的生动实践,不甘落后、与时俱进的信心极大增强。实施开放融入战略,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和文化名省目标,“青洽会”、“环湖赛”等重大经贸文体活动影响日增,大美青海品牌成功打造,主动融入、包容四海的胸怀更加宽广。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省州县三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亮点纷呈,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创新动力日益增强。今日之青海,正以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加快发展、融入全国、走向世界。

面对保持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发展了和谐稳定的新局面。成功应对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挑战,妥善处置省内个别地区发生的不稳定事件,保持了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对寺院的依法管理、社会管理和民主管理,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平安青海”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省不断深入,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明显。

面对突如其来的玉树强烈地震,我们坚持挑战极限、感恩奋进,开启了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的新征程。我们以最快速度成功展开了一场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不到两个月就夺取了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随后两年,我们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玉树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艰苦卓绝的抢险救灾和波澜壮阔的灾后恢复重建,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面对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坚持以党建带全局、带各方,凝聚了戮力同心、团结奋斗的新合力。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内驱力、执行力和创新力进一步增强,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的氛围日益浓厚。在党的领导下,人大、政协工作全面推进,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强化,社会各界建设新青海的激情充分迸发,全省上下共谋发展、奋力崛起的氛围更加浓厚。

回首过去五年,我们所展现的精神面貌昂扬奋进,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俯仰无愧,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这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每一个青海人都为之自豪!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纵向比,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横向比,青海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当前,我们的工作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有待加强;民生保障水平尚待提高,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依然存在,发展环境需要继续优化;生态环境仍然脆弱,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社会管理和服务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的考验;社会思想日益多元,思想教育引导水平有待提高;反腐倡廉建设存在不少挑战,干部队伍作风、素质和能力与群众要求还有差距。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的奋斗,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办好青海的事情,必须把中央精神与省情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争取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真抓实干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扩大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推动绿色发展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五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青海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这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始终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不断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这个总体思路,明确了青海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历史任务、路径方法和精神动力,继承了历届省委治青理政成功经验,凝聚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心血智慧,经受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广泛认同。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和发展。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过去的五年,是青海历史长河激流勇进的五年,是青海发展画卷浓墨重彩的五年,是青海和谐乐章凯歌高唱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无私帮助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共青海省委,向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驻青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对口援青的有关省市、中央机关和企业,向参与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各个方面,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青海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新青海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完成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广大干部群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站到了新的更高起点。这为我们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乘势而上,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新阶段的新特征和人民的新要求。当前,青海正处于经济加快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壮大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同时存在、同样艰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同时存在、同样艰巨;加强物质积累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同时存在、同样艰巨;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任务同时存在、同样艰巨;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同时存在、同样艰巨;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与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任务同时存在、同样艰巨。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许多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是:生活水平总体小康,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有了更高要求;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更高要求;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高要求;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对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更高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更高要求;社会日益开放多元,对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持良好社会秩序有了更高要求;依法治省深入实施,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发展,对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了更高要求。

把握新特点,顺应新要求,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努力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已经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并成为青海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保证。

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就是要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切实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经济更加繁荣发展;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民生更加改善提高;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切实保护好青山碧水,实现生态更加良好优美;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实现政治更加昌明廉洁;就是要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更加文明和谐。总起来说,就是要努力使各族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安全感、公平感、幸福感大为增强,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更加充满信心。

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根本目的。建设新青海,重在“强省”;创造新生活,旨在“富民”。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我们要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豪情,进一步凝聚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斗志,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为此,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万亿元,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特色产业显著提升。调结构、转方式取得显著进展,特色产业规模壮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重要民生指标争先进位。

———政治文明显著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深入落实,依法治省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公民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

———社会管理显著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格局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工作和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加强,群众的安全感、公平感不断增强,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更加牢固,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生态文明显著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绿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植被和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青海形象显著提升。社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名省地位逐步确立,高原旅游名省影响不断扩大,大美青海内涵更加丰富、品牌更加响亮,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地和重要的世界高原旅游目的地。

———党的建设显著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政机关作风进一步改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牢固。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现在,距离2020年不足8年时间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我们要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是青海人民在建设新青海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包括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新青海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海的生动体现,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强烈愿望,表现出高原干部群众“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情怀。新青海精神与长期形成的“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凝聚成做好青海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新青海精神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不断转化为实践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实践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是青海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根本保证,是推动青海未来发展再创佳绩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立足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地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关系,坚定不移地秉承“四个坚持”、加快“四个发展”,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沿着已经开启的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继续阔步前进。

同志们,青海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人口基数较小、人均投资强度较大、国家支持帮助较多。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完全有条件、完全有能力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一定要把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作为最大追求,更加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工作,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期待!

三、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青海发展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走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立足我省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点,大力发展十大特色工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立体紧密产业关联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加快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特种钢等传统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水电、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和特种钢基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从光电转换材料到智能化电网的完整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高原风电机组,培育风能产业链。打造以铝、镁、锂、硅、钛等为重点的新型电子、新型合金、新型化工、新型建材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打造国际藏毯基地、藏医藏药基地。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加快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大型企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能广泛吸纳就业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促进完善循环工业产业链。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鼓励青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形成各具优势、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园区集聚带动效应。

(二)提高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组织化水平。青海农业耕地面积少、畜牧业发展水平低,农牧业现代化必须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式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牧业。继续实施河湟流域八个百里万亩(万头)工程,在加快培育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加快建设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制繁种基地,加快形成沙棘、枸杞特色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加快发展“富硒”产业园,加快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品牌,着力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加快建设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海南生态畜牧业、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黄南有机畜牧业四个示范试验区,发挥好各类农牧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畜和先进实用技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切实提升农牧业科技应用服务水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创新农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千方百计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和谐繁荣。

(三)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培育十大特色服务业,不断挖掘巨大的需求潜力。坚持以高原旅游名省建设为目标,以大美青海品牌为引领,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建设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整体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实现旅游综合交通设施、产业要素、总收入“倍增”,打造国际性、复合型、四季游的高原旅游目的地。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要素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努力建成青藏高原金融发展繁荣区、金融生态环境优质区和金融运行安全区,使金融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打造物流园区,完善物流节点,改造提升兰青铁路与青藏铁路物流、重要国省干道公路物流以及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航空物流等物流通道,逐步完善物流体系,提高物流网络覆盖面。同时,加快发展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四)强化投资的主支撑作用。较高的投资强度,是现阶段青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项目带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重点加大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建设格敦、格库等通达周边的铁路网,完善提升“六纵九横二十联”及联结周边省区的公路网,形成“一主八辅”机场格局,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黄河上游和通天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及热电联产项目,抓好新青联网和大电网进玉树等工程,加快形成多能互补、高效安全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成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引大济湟”重点水源等重大水利工程,争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立项,基本解决一些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建设青藏高原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深入实施“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力争在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和特色产业,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领域、多形式的投资格局。同时,坚持以投资促消费,不断扩大有效需求、改善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能,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五)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扩大开放。在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除制度性障碍,推动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123”等工程,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西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深入实施开放融入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青洽会”等平台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提高招商引资层次,以兰西经济区和其他省际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区域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西部地区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探索建立全方位对口援青的有效机制,努力形成经济援青、干部援青、人才援青、教育援青以及企业援青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现实需要。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力推动青海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为造福全省各族人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不是片面发展而是更好地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就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推进青海绿色文明崛起。

(一)倡导树立绿色文明理念。绿色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公众幸福指数提升的现代文明。倡导树立绿色文明理念,打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在各级党政班子中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在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同时在全省所有地区完善科学考评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投资、绿色产业等纳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以绿色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在各类企业中树立绿色生产观,严格绿色管理,推广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促进经济的“绿色化”。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观,引导公民、家庭和单位绿色消费,营造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生态的绿色消费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加强绿色文明教育,普及生态伦理价值、生态道德文化,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

(二)建设好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青海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最响亮的品牌。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编制和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建立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生态环境代价核算体系和生态补偿测算方法,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开发试验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挥农牧民生态保护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公益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和任务督查,确保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同时,继续做好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和柴达木水源涵养地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跨越。

(三)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完善排污许可、排污权有偿交易制度,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完善应急救灾与常态防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镇农村统筹、治标治本兼顾的科学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完善“四区两带一线”可持续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目的。认真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优势地区集聚带动,生态地区协调发展,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要牢牢把握兰西经济区和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强化西宁“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海东撤地建市进程,努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和全省高新技术及循环产业基地,成为全省宜居之地、休闲之都和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海西柴达木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形成与西宁错位发展的“双核”格局,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环湖地区,要实施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巩固青藏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领先地位,建设生态良好、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环湖新区。三江源地区,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推动黄南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全国一流藏文化基地,打造果洛格萨尔文化旅游品牌,巩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地位。建设好社会主义新玉树,建成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完成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启动湟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发挥青藏铁路沿线经济大动脉和开放融入主轴线作用,努力把“两带一线”打造成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坚持相对集中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城镇化,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有序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显著提高城镇化率。

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我们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定要建设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五、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动和谐青海建设再上新台阶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困难和特点。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就必须把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作为重要任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扩大公共服务为保障,以推进文化繁荣为纽带,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支撑,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普惠民生、和谐美好新家园。

(一)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的根本目的。下大气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偏低和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特别是城乡群众收入差距偏大的突出问题。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群众受益机制,深化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政策保障、就业服务、创业扶持”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鼓励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推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企业家队伍,鼓励青年创业,形成竞相创业的良好氛围。实施住房改善计划。继续加大各类保障房建设力度,严格规范城镇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规模,基本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促进健康发展。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实施好贫困山区整村搬迁工程,减少贫困人口过百万。始终高度重视物价问题,坚持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确保物价平稳运行。

(二)全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前教育注重公平,重点加快山区和牧区学前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义务教育注重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两基”以及教育布局调整成果,着力推进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建立学前和高中、中职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与市场需求和青海产业发展的协调衔接。高等教育注重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改进学科建设,提高培养人才能力。民族教育注重融入现代社会,加强和改进“双语”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同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牧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稳步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显著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和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健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人人享受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走在西部前列。健全补助标准合理增长机制和专项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完善全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不断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基本卫生需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借鉴国际赛事经验,完善举办机制模式,巩固提升“环湖赛”等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和民族特色体育场所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

(三)奋力推进文化名省建设。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青海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之一,完全有条件在文化领域异军突起、跨越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特别是要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努力在全省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规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网点建设,实现省、州(市地)、县、乡、村五级网络基本覆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精心组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牧区演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增强文化事业和经营性单位的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做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青海特色文化走出去,不断提高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要求。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爱国、法制、感恩”教育,使“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好中央支持我省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和民族自治县的扶持力度,加强城镇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具有青海特点的“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和寺院内部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新青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五)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方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开创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新局面。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现群众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怨气可释放、危机可控制。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和服务。重视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城镇社区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探索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有效途径,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深化“平安青海”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控机制,加强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交通、生产、消防、食品、环境、校园安全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民生为先,服务为要;团结是宝,稳定是基。我们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努力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和谐青海,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趋和乐。

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增强思想建设的针对性。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在教育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上下功夫。集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学习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廓清思想,坚决与各种否定党的错误言行做斗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思想和行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在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渗透等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坚决。带头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克服安于现状、懒散放逸、畏难不进等消极情绪,增强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党内形成竞相干事、创先争优的饱满精神状态。

(二)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加大跨地区跨部门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巩固和发展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团结共事的干部格局,不断优化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探索完善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方式,深入考察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党性原则以及维稳、处突、救灾等关键时刻的表现,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群众公认,强化组织考察,强化统筹谋划,切实把各地区、各民族、各条战线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打造风清气正的干部工作氛围。

着力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干部队伍。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党员干部谋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建和谐的能力。完善以基层为导向的公务员招录和遴选制度,实行年轻干部一线成长计划,搭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平台,鼓励和引导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格外关注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对他们真情关怀、多加留意、不能亏待。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发挥好老同志的积极作用。

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多措并举培养人才,完善政策吸引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把青海打造成为创新有条件、创业有舞台、成长有沃土的西部特色人才高地。

(三)不断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始终高度重视。扎实开展新一轮“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强化抓基层、打基础、强一线的工作理念,推动基层组织主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深度融合。把创先争优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以争发展、促和谐、炼队伍、增活力为目标的“高原先锋工程”,使创先争优真正成为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基层满意、党员满意为标准,健全稳定规范的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和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确保基层党组织队伍稳定、动力充足、作用突出。推行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和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完善党员发展、管理服务和党内基层民主等制度,建立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科学管用的基层党建制度体系。

(四)切实改进党的作风。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决策为了人民,工作依靠人民,成果人民共享。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把“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充分运用“万名干部下乡”、“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等有效载体,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沉到基层,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更加积极主动地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继续深入开展“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主题实践活动,严肃工作纪律和责任考核,坚决克服一些干部中的眼睛向上、心思在外、自由散漫、不安心工作的倾向,做到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改革公务接待,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做到去贪求廉、去庸求进、去懒求勤、去俗求雅。

(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行为侵蚀党的肌体、损害人民利益,同党的宗旨水火不容,同人民的意愿背道而驰。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切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防止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改进巡视工作,加大对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大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切实解决工程建设、资源配置、征地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净化社会空气、取信人民群众。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省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统筹谋划部署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各级党组织书记是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像对待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样,切实把党建工作真正装在心里、牢牢抓在手上。

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好、引导好、发挥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汇聚起推动新青海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贯彻执行。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和制度,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发展未有穷期,建设任重道远。全省广大党员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为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您的好友,也可按Ctrl+D收藏本页面,谢谢!

热点内容